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西部文化生成自然空间和人文土壤研究

来源:西部素质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任何民族的生息繁殖都有其具体的生存空间”。中国的西部地区作为西部世居和移居的各个民族共同耕耘、共同生活的热土,孕育和滋养了西部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西部多元民族文化

“任何民族的生息繁殖都有其具体的生存空间”。中国的西部地区作为西部世居和移居的各个民族共同耕耘、共同生活的热土,孕育和滋养了西部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西部多元民族文化。西部大地是西部文化的母体,西部文化生于斯长于斯,在自然和人文地理两个层面上得到了直接地投射和展现。

一、西部文化的自然地理基础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广义上西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1.4%,狭义上也在一半以上,自然地理方面几乎集中了中国地理环境如季风区、干旱区等的全部特点,全国自然地理要素的极值也几乎都出现在这一区域。首先,西部地区有海拔高度不同的高原山地,有低洼的盆地谷地,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地带,也有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和大草原,各种形态的地势地貌纵横交错,形成了高低错落有致,特征多样和差异悬殊的自然地理景观。例如,由堆积的黄土在流水侵蚀下形成的黄土地貌分布于甘、青、宁三省区的广大地区;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如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青海的昆仑山,甘青交界的祁连山,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云南的梅里雪山,可以看到现代冰川和多年冻土地带的壮观景象;人迹罕至的大沙漠和戈壁滩则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的内蒙古、新疆、宁夏和青海等地方;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因地处亚热带,在湿热气候作用下,由碳酸盐岩石构成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得到充分发育,这一地区还广泛分布着红色丘陵、红色山地,地貌别具一格。其次,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部大多处于干燥和半干燥地带,河网密度较低,但却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按河流径流的循环方式,整个西部地区可分为能注入海洋的外流河和不与海洋联通的内流河两大流域区。前者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西江、澜沧江等,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的雅鲁藏布江、怒江、狮泉河等;后者包括塔里木河、伊犁河、格尔木河等。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也广泛分布于西部地区,青藏高原湖区、蒙新湖区和云贵高原湖区等是三个著名的湖泊集中的地方。第三,西部复杂的地势地貌和水资源分布,也造成了西部有别于东、中部的气候特点。在西部地区东部,包括内蒙古东部、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滇桂黔三省区、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南部,海陆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在西部地区西部,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西部、天山南北山地的半干旱区,以及新疆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阿拉善沙漠的干旱区,昼夜温差大、降雨少,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还有,西部地区山地多、平原少,地域广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气候类型众多,甚至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下百花山上雪”之说,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西部文化的诸多特质与上述西部地区的自然和生态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西部地区大多处于高原山地,河谷草甸、平坝绿洲散落其间,这里深处内陆,远离海洋,地广人稀,崎岖的山路、蜿蜒险峻的峡谷、天堑沟壑,以及沙漠戈壁、沼泽旷野,把这里同外界阻隔开来,造成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域封闭状况,有些地方甚至直到解放前还处在与世隔绝、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封闭环境,容易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适用因地制宜的生计方式,形成彼此独立的聚落文化,发展出各具特点的文化模式、文化个性。如新疆有维吾尔族绿洲农业文化、青海有撒拉族旱地犁耕文化、内蒙古、新疆、青海三省区有蒙古族哈萨克族草原游牧文化、云南有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西南傣族、布依族、布朗族发展出山间平坝稻作文化,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原始采集文化则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中叶。

同时,封闭环境下的聚落文化,或者称西部各民族文化,长期缺乏与中原先进农耕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沿海开放式的工业文明相互学习与交流,比较起来,总是处于落后、发展程度低的状况,西部文化的孤岛现象是非常明显的。再如,面对如此复杂而严酷的自然环境,西部人总是会有一种具有浓重历史感、苍劲感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对人生的回顾和生命的沉思中油然而生,这会影响到西部各民族独特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生成。

如青藏高原几乎未经人工修饰的雪山峻岭、广袤无垠的雪域草原,在高天远云的苍穹陪衬下,给予了藏民族崇尚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和达观的人生态度。黄土高原上的滩、峁、沟、塬、墚,一望无际,则“给予了秦人晋人的心理图式是阔大、厚重、坚实、质朴、深沉的性格”。从大西北到大西南,概括起来,在强烈的西部地域和生态要素的烘托下,西部各民族长期养成的是有别于中东部汉族典型的西部人性格,即“多情重义、古道热肠、坦诚率真、伦理重于功利,道德超越历史”。


文章来源:《西部素质教育》 网址: http://www.xbszjy.cn/qikandaodu/2021/0126/664.html



上一篇:中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探究 ——以
下一篇:论川陕苏区的历史地位

西部素质教育投稿 | 西部素质教育编辑部| 西部素质教育版面费 | 西部素质教育论文发表 | 西部素质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部素质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