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部素质教育》栏目设[06/30]
- · 《西部素质教育》收稿方[06/30]
- · 《西部素质教育》投稿方[06/30]
- · 《西部素质教育》征稿要[06/30]
- · 《西部素质教育》刊物宗[06/30]
艺术精神的实质是非竞争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如今,素质教育大行其道,艺术的教育自然也是蓬勃发展。然而,艺术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是否同步成长呢?艺术精神和从前相比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艺术精神到
如今,素质教育大行其道,艺术的教育自然也是蓬勃发展。然而,艺术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是否同步成长呢?艺术精神和从前相比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艺术精神到底意味着什么吧。
湘西的凤凰算是一个充满艺术气质的旅游胜地吧。最重要的原因嘛,自然是因为沈从文写了一篇《边城》。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电影制片厂准备将《边城》搬上银幕,写好了电影剧本,送到当时仍然健在的《沈从文》手里。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全集》,让我们看到了沈从文针对这个剧本所写的长篇意见。我摘录其中一小部分如下:
比如说:剧本里有一句话:远处竹林里的黄鸟、杜鹃婉转叫声如何如何,沈从文批到:杜鹃不作婉转,和野莺不同,黄鸟鸣声间隔更久,在静极情境中,好久才“舟勾咯哒”叫一声;再比如说,剧本里写到端午节,翠翠和大黄狗准备在河边看赛龙舟的一段:清水倒映着翠翠和黄狗,她沉思地望着清澈的长流水。沈从文批到:五月节一般是下龙船水的时候,河水作豆绿色。接下来剧本写“明净的水流里,长长的水草缓缓地左右舞动着,一只小虾倒退着身子游动着,沈从文批到:这是秋天小溪里才能见到的,大河端午的时候不会有;剧本接着写茶峒镇,写镇上端午节准备赛龙舟,于是家家户户放下门板,倒锁店门,沈从文批到:这不会有,家中都会留有老妇人,此时店铺生意还极好,特别是炮仗店和点心铺,不会关门歇业。剧本写龙舟赛即将开始:轰地一声,人群一齐涌向河边。沈从文批到:人群早就沿河站满了。《边城》里有个情节是翠翠在河边看到二老水上捉鸭子,剧本写道:翠翠才来到河边,只听得啾啾的雄鸭叫。沈从文批到:鸭子单独一只在水上漂,不会叫出声的。
特别是关于狗,沈从文对那种乡下的狗也是了如指掌。剧本中写“黄狗必然生气了,不等翠翠吩咐,就冲过去汪汪地叫起来”,沈从文批到:一般乡下的狗离开家就非常老实,不会如此;剧本写在船总顺顺家,黄狗抢头名窜了进去,沈从文批到:照狗的习惯,一离开家乡,特别是进了城就老实得多,不敢离开人自由行动。然后剧本又写道:黄狗站起来,双爪搭到翠翠的肩上,安慰似的拿舌头舔她的脸,沈从文批到:这不合,中国狗不是洋狗,不至敢于舔主人的脸的程度,也很少用双前脚搭人肩上,和主人表示亲热不用这种方式。甚至包括家里来了人,剧本写黄狗来到门口,奇怪地往里瞅,突然汪汪地叫了几声,显然一开始它不认识。沈从文批到:这也不合,狗是经嗅觉辨别生熟人的。
总之,这个看上去还是不错的剧本,到了沈从文手里,几乎可以说被批得体无完肤。我当时看得简直要笑喷。从这个侧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感到——对于沈从文来说,这样一篇小说难道是他在大城市里呆腻了就想想山野中的另一种气息那样简单吗?不,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早就和他的生命、血肉、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化为了一体,所以随手一个细节他就知道对不对。这不是吊书袋子,而是他对那样的生活,那里的人、事实在是太熟悉了,太投入了。在沈从文看来,只有人与生活之间达到了如此血肉相联的程度,才能创造出成功的文学,而不是一看到点什么就大喊大叫,一有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
这就让我不禁想起沈从文在他论述京派海派之重要区分,从而引发京派海派论战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在这样一篇文艺论文里,沈从文出人意料地先从他家的厨子说起:
我家中大司务老景是这样一个人:平时最关心的是他那份家业:厨房中的切菜刀,砧板,大小碗盏,与上街用的自行车,都亲手料理得十分干净。他对于肉价,米价,煤球价,东城与西城相差的数目,他全记得清清楚楚。凡关于他那一行,问他一样他至少能说出三样。他还会写几个字,记账时必写得整齐成行美丽悦目。他认的字够念点浅近书籍,故作事以外他就读点有趣味的唱本故事。朋友见他那么健康和气,负责作人,皆极其称赞他。有一天朋友××问他:“老景,你为什么凡事在行到这样子?真古怪!”
他回答得很妙,他说:
“××先生,我不古怪!做先生的应当明白写在书本上的一切,做厨子的也就应当明白搁在厨房里的一切。××先生您自己不觉得奇怪,反把我当成个怪人!”
显然,沈从文家的这位厨子,之所以如此敬业,并不是因为他要竞争“最佳厨子”的称号,也不是为了要提升KPI以便升职加薪。他大概根本不知道啥叫KPI 考核。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他觉得这是该做的,不这么做他自己难受!同样,沈从文之所以对湘西了解到如此程度,也不是因为立下了要做湘西最佳文化代言人的“Flag”,而是因为他早就将湘西的一切化为了他生命、血肉、体验,他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化为了一体,所以随手一个细节他就知道对不对。由此,他的心中有着自己不得不写的冲动。他对海派文学的批评,并非是为了拿湘西乡土和上海都市竞争,拿京派和海派竞争,而是因为他认为海派文学中人,“这类人在上海寄生于书店、报馆、官办的杂志,在北京则寄生于大学、中学以及种种教育机关中。这类人虽附庸风雅,实际上却与平庸为缘。”他们都不过是文学的“票友”、“白相”人。随后,沈从文又写了《论海派》,进一步说明:“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便成立了我们今天对于海派这个名词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一般人却模模糊糊的。且试为引申之:“投机取巧”,“见风转舵”,如旧礼拜六派一位某先生,到近来也谈哲学史,也说要左倾,这就是所谓海派。而海派文学,恰恰就是为了竞争而存在的,为了争得更多的市场、更多的资源。
文章来源:《西部素质教育》 网址: http://www.xbszjy.cn/qikandaodu/2021/0309/742.html
上一篇:论探究性学习在合同法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析借助多元化途径构建劳动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