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部素质教育》栏目设[06/30]
- · 《西部素质教育》收稿方[06/30]
- · 《西部素质教育》投稿方[06/30]
- · 《西部素质教育》征稿要[06/30]
- · 《西部素质教育》刊物宗[06/30]
真情推进“三生”教育,为独山学子送上温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三)必须坚持久久为功推进心理关怀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日之功,必须搭建着眼于“短期成效+长远受益”相结合的工作架构,既解决学校急迫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又要创
(三)必须坚持久久为功推进心理关怀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日之功,必须搭建着眼于“短期成效+长远受益”相结合的工作架构,既解决学校急迫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又要创造可持续发挥作用的心理支持空间。必须开展“预防普及+咨询干预”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开展普及性培训,及时为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干预,为留守学生、困境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关爱。必须培养“本地教师培育+外地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独山五小计划从全校选拔8位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独山三中也将重点培养4-5名有意愿、有能力、有情怀的骨干种子教师。通过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的培养,为学校培养带不走的专业技术队伍。
(二)必须高标准加强心理支持空间建设。独山学校普遍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欠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正规的场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以“三生”教育为核心的心理支持空间建设,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影像德育、生命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场地。同时,借力中科研心理所在心理健康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方面强大的科研能力,引进专业的软件服务科研资源——电影课程,以电影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治疗、团体游戏、经典心理学实验为主要教学元素,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或游戏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困惑,并通过艺术活动本身或游戏过程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最终达到提升心理素质,尊重和珍爱生命的目的。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是重要内容。东西部协作倾情关注独山学生,依托广州三生家庭教育研究院的专业支持,先后在特殊教育学校(独山沁元学校)、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独山五小)、黔南州东西部协作打造的优质中学(独山三中),开展以“三生”教育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并且以这3所学校为基础、面向全县师生和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送上专业、周到、有温度的心理关怀,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助力,打造具有鲜明特点的东西部协作支持教育事业的“独山模式”。
(一)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用教育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土壤。但是,由于独山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单亲家庭(父母离异)较多,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缺少足够的家庭关怀。易地搬迁家庭迁入县城,家庭生活面临重大挑战。加之安置点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式粗暴、不科学,导致部分孩子心理不健康。独山县东西部协作工作以心理教育健康、生命教育为核心,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建档立卡户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解决了独山教育的迫切需要,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
(三)高效率汇聚乡村学校“三生”教育“新资源”。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广州坚持“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想,统筹整合社会力量,组织广州市黄埔三生家庭教育研究院、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为独山县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汇聚“新资源”,提供相关专业咨询、智力援助、公益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已为独山县乡村学校组织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公益活动15场次。独山县第三中学正是在广州市一批爱心机构的帮扶下,发展成为当地乡村学校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的示范基地。
(二)高标准推进乡村学校“三生”教育“新常态”。对标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和工作规范指引,广州大力支持独山县乡村学校将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帮助引进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发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电影课程《我的影像成长日记》,采用影像、绘画、音乐和团体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生命责任意识。同时,积极鼓励独山县乡村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种子教师培训计划”。2021年,共帮助培养22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乡村教师,为乡村学校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新常态”提供师资保障。
一、主要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高起点开展乡村学校“三生”教育“新基建”。在参照广州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广州倾力支持独山县高起点建设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基础设施,用高科技对乡村学校“短板中的短板”进行赋能。截至2021年11月,广州市共投入近400万元,为独山县沁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第五小学(易地搬迁安置社区配套学校)等新建了700余平方米的“三生教育心理支持空间”,赋予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基建”元素,不仅让学生通过VR装备、脑电波测量、影像德育课等,感受到场景式互动与沉浸式体验对积极心理的促进作用;也让老师通过智能化教学辅助工具,体会到高科技对情绪引导和心理干预工作的支撑作用。
文章来源:《西部素质教育》 网址: http://www.xbszjy.cn/zonghexinwen/2022/0516/1236.html